我希望引起您对当代文明中关键人道主义问题的关注。今天,这些问题必须被理解为关乎文明保存与人类存续的全球性难题。如今,发展的安全关键必须在人道主义领域中寻找。
这是为了制定战略性的发展模式、建立新的互动协议、克服现有的风险和挑战,并形成一个由全人类共同自觉认同的全球议程。在缺乏涉及全体的决策平台的战略视野,以及精神—道德范式弱化的背景下,存在着重新审视人类、自然与社会之间既定主体—客体关系的危险。这可能导致文明的去人性化、人类主体性和身份的丧失,以及对大型社会文化系统的失控。
今天,在寻找治理战略的过程中,这是最迫切的问题。可以认为,摆脱大型社会文化系统不稳定性的唯一途径,是它们通过自我决定进入一个由所有主体共同认可的新世界秩序,从而将全球风险和矛盾转化为优先的发展目标。
这样一个基于证据、以“共同未来”为主题的全球对话议程,能够在多极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协调作用,
在其中,真理与精神—道德价值将被接受为优先的伦理准则、资源和调节机制,成为个人、国家乃至全人类价值导向中的核心。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人类在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都会反思自己所走的每一步,当时人们已经明白,这种反思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正如苏格拉底所说:“认识你自己,你就会认识整个世界。”
正是遵循这一原则,人类形成了意义、科学、文化、艺术、传统、精神与道德价值,并不断以此充实自身的意识。这一主题贯穿于地方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这些文明或相互融合,或相互冲突。
谈及认识世界的方法论这一根本性问题,并结合科学思想史,我要强调,在这一纵向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思维的有效性始终取决于范畴、规律与必然性所发挥的作用。这些要素的稳定互动经过人的意识,却从未破坏它们自身的本质与独立性。此外,在历史演化中,那些具有最高生存力的共同体,正是基于这种科学基础,保障了治理职能的系统化组织。
这种“认知功能”的方法论意义无处不在,必须时刻加以考虑。历史分析表明,人类始终在塑造其概念体系的稳定形象。随着科学、文化与地理视野的拓展与互动,关于“人类的统一与多样性”的主题,即对这种多主体性的理解与治理,始终被称为“人类”,而“人”始终是其积极的主体。
并非偶然,大多数“文明”的定义,正是由“人”与“文化”两个概念组成。
当今,面对既有的社会文化多样性,将这个复杂多样的世界纳入单极治理——即将其他国家战略性地从属于单一霸权——是一种系统性的矛盾,也是对全人类的最大威胁。因为简单不能治理复杂,正如科学证明的那样,治理主体的复杂性绝不能低于治理对象的复杂性。
并非巧合,弗拉基米尔·普京在2007年慕尼黑的演讲中指出:“对于现代世界来说,单极模式不仅不可接受,而且根本不可能。”然而可以理解的是,多极世界的形成将是一个复杂且相当漫长的互动过程。
东西方古代思想家们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科学与文化遗产,作为思考、模仿和发展的典范,他们将人界定为认识的主体、道德的承载者以及‘万物的尺度’。
正是这些价值,以及作为最具意义生成领域的文化,为人类生活带来了稳定与可预见性,塑造了统一感与归属感。
早在古代,在不同大陆与不同文化中,就出现了“什么是人?”这一问题。这一问题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纵横延续,贯穿于善与恶、战争与和平、爱与恨、数百万人的生死之间。
如今,一个核心的文明问题浮现:现有的世界秩序与人类资源,是否足以界定发展的基本可能性与治理能力?当今“既定的现代世界现实”的不可控复杂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人类的本质?
全世界都需要人道主义现代化。 作为成功实施任何大规模改革的必要前提条件,它将塑造一个新的“人道主义空间”,在其中,人道主义将真正成为个体发展与保存所有文化和民族的普遍公认原则。
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不考虑一个民族所坚持的价值与意义,改革的经验必将失败或残缺。这种情况在俄罗斯以及其他国家都曾多次发生。
因此,人道主义现代化是重要的文明议题之一,也是社会文化模式的核心部分:一方面,它涉及公民在精神—文化上的自我决定,包括保护文化遗产、语言、教育与身份;另一方面,它涉及将新的意义整合进公共意识。
从本质上说,人道主义现代化指向人的内心世界,指向人的道德意识。在这里,基于个体与社会的精神与文化经验,文明发展的科学与道德基础、主权与身份得以形成并保存,成为多民族人类不可动摇的根基。
这样提出问题——即在全球紧张局势加剧、各种身份对立尖锐的条件下,保持社会统一不致自毁,避免社会组织的衰败,以及避免作为发展核心的人之解体——是至关重要的。
面向人的人道主义现代化,作为文明可持续性的必然要求,能够跨越整个时代与文明发展的阶段,复兴民族,保存意义,并推动人类在理性的阶梯上继续攀升,走向统一的行星意识与“心智圈(noosphere)”的发展。
今天,这可以也必须被理解为一种面向既有世界整体性的转向。按照其发展潜力的定义,这种世界秩序能够解决战争、疫情与饥荒等问题。这将成为“心智圈意识”的体现,以及精神—道德与文化发展的首要优先方向。它将成为实现稳定性、可预测性与安全性的条件,从而形成“对世界、人类与生命的系统性理解的意义秩序”,同时保持人类本性的身份。
人道主义现代化的技术,正是新世界秩序最必要的预防性条件。 它必须在各级教育的规范化进程中得以实施,在文化启蒙的形式中得以体现,并在非正式的文化与科学外交主题中发挥作用。它必须被纳入国家的立法与社会计划、信息安全体系中,并彻底排除民族排他主义、法西斯主义、恐怖主义和宗教不宽容等一切概念。
20世纪初,泰雅尔·德·夏尔丹在思考“心智圈”概念时说过:“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抵抗联合起来的头脑,问题只是这些头脑中占据的思想是什么。”
在我看来,我们很快就能够回答这一点,指明人类与人性的发展的方向——走向一个意义的文明与新的道德秩序,将其作为全人类、每个民族与每个人的最高目标。
我们不愿在地球上目睹人类的终结,也不愿目睹其创造的一切的毁灭。只有道德的、理解的、负责任的人才能保障人类生命与文明的延续,保障一个有人性面孔的文明的存在。
正因如此,今天建立了这样一个基于证据的对话平台,以形成战略思维的基础设施。
—— 阿历山德拉·奥奇洛娃博士 欧亚民族大会总理事会联合主席 俄罗斯联邦教科文组织国家委员会成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俄罗斯
التعليقات